古根海姆委任五名艺术家为“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艺 术计划”创作全新作品

此跨年研究丶策划和藏品建设计划的第三回合即最终展览将於 2018 年 5 月 4 日开幕

(纽约,2017 年 12 月 7 日)——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宣布爲其“何鸿毅家族基 金中国艺术计划”第三回合即最终章委任创作全新作品的艺术家名单 。这五位艺术家分 别是曹斐丶段建宇丶林一林丶黄炳和杨嘉辉。他们的艺术实践充满实验精神丶深具创造性 并且深入地反思在当今技术介导之下的社会现实。艺术家将与美术馆合作,回应由策展人 提出的一系列关键词,创作其个人场域特定的项目。这次委任创作的作品会以群展的形式 呈现,於 2018 年 5 月 4 日至 10 月 21 日在古根海姆美术馆展出,并随後列入美术馆馆藏 。

展览由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艺术副策展人翁笑雨与顾问侯瀚如共同策划。亚洲艺术助理策 展人安辉景(Kyung An)爲本次展览提供策展协助。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艺术计划是古根 海姆的亚洲艺术计划的一部分,由古根海姆三星亚洲艺术高级策展人兼全球艺术高级顾问 孟璐(Alexandra Munroe)主持。

“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艺术计划”的系列展览延续古根海姆与艺术家紧密合作,进行场域 特定项目创作的渊源 。展览将出版一本由策展人编辑的全彩画册,其中包括策展人所撰 写的文章丶委任创作及再版的诗歌选丶此次所委任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素材和概念草稿 等。这本出版物将打破传统展览画册内容上的局限,探索文字与图像丶过程与生产之间的 张力空间,并同时在画册出版与展览制作的关系上进行实验。

受委任创作的艺术家有:

RHNHFF_CaoFei_RMB
Cao Fei Whose Utopia, 2006 Color video, with sound, 22 min.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New York, Purchased with funds and contribu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Director’s Council and Executive Committee Members 2007.130 © Cao Fei

曹斐(出生于 1978 年,工作生活于北京)

自 2001 年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起,曹斐不断探索虚拟与现实、乌托邦与反乌托邦及身体 与技术的相互作用,并以其开创性的多媒体作品获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她在当代生活岌 岌可危的社会经济状况中寻找推动力。与此同时,她的作品批判性地目击了中国超速经济 增长、城市发展和全球化的蔓延对人类个体的影响。她的早期作品探索中国青年的异化和 逃避主义倾向以及工厂工人的个人梦想 。在《人民城寨:第二人生网络城市规划》( 2007)中,她花费数年时间在“第二人生”,即一个可以由用户们创造替身及共同建造想 象中的乌托邦的线上平台中建设了一个虚拟城市。曹斐于 2006 年自广州移居至北京,既 魔幻又反乌托邦的都市成为了她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在《霾》(2013)中,她将关注 点转向由资本主义、消费主义及城市化所引起的精神萎靡。曹斐更为近期的作品,如《La Town》(2014)则重访了一个超现实的后末世风格都市,游离于特定时代或文化之外。 曹斐分别于 2006 年和 2016 年获得 CCAA 中国当代艺术奖的“最佳年轻艺术家奖”和“最 佳艺术家奖”。她于 2010 年曾获得古根海姆美术馆“Hugo Boss 艺术家大奖”的最终提名 。

RHNHFF_DuanJianyu_TheLonelyShepherd
Duan Jianyu The Lonely Shepherd, 2012 Oil on canvas, 180 x 250 cm Courtesy the artist © Duan Jianyu

段建宇(出生于 1970 年,工作生活于广州)

段建宇于 1995 年自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叙事是段建宇超凡的大幅油画及私密的雕 塑背后的驱动力。在通常以系列形式出现的作品中,她将普通人生活中的超现实图像与日 常场景交织成反映社会道德复杂性的寓言。她的创作实践亦包括出版艺术家书籍,如《纽 约巴黎驻马店》(2008)。一种对现实主义的折射式感知赋予段建宇的油画社会批判的维 度,这在《杀,杀,杀马特》(2014—2016)系列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组作品由亚文化 “杀马特”(英文“smart”的谐音)得名,它集哥特、朋克、华丽金属和动漫感为一身 ,在中国城乡结合部的年轻人群中广为流行。在乡村式的背景前,人物(微笑的农村妇女 或裸体或穿着俗艳)和她们的行为(在茅屋前哺乳或用篮子提着鹅)暗示着中国的现代化 与其农村传统之间日益加剧的紧张关系。段建宇“伪素朴式”的视觉语言结合了西方和中 国的艺术史传统,从原始主义和抽象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并从二十世纪早期有意识 地结合西方艺术风格的中国画家们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她在如《缪斯与美术馆》(2011) 的一些作品中以时代错置的幽默手法梳理了当代中国与地域身份相关的文化焦虑,并超越 了简单的挪用,进而对全球化时代的绘画规则发起挑战。她于 2010 年获得 CCAA 中国当 代艺术奖的“最佳艺术家奖”。

RHNHFF_LinYilin_Monad
Lin Yilin Digital rendering of Monad, 2017 Multimedia presentation proposed for the third exhibition of The Robert H. N. Ho Family Foundation Chinese Art Initiativ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New York, May 4–October 21, 2018 © Lin Yilin

林一林(出生于 1963 年,工作生活于北京和纽约)

自 1980 年代起,林一林便开始了植根于场域特定行为的多面向艺术实践。他从变动的社 会经济政治状况和文化错位中取材,对自我、社群与周遭环境的关系进行再定义。林一林 曾在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就读,并于 1987 年毕业。贯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九十年代, 林一林以“社会建设”为标题命名了一系列作品。他以砖头为材料建造临时性的建筑形式 ,并常常使之围绕、囚禁或结合他自己的身体。作为广州艺术小组“大尾象”(成立于 1990 年)成员的经历深刻影响了林一林的个体实践,包括他对中国南方地区城市发展议 题的回应和介入。林一林于 2002 年移居纽约,其后他拓展了实践范围,与在地和国际的 社群共同工作,比如挪威大学生、中国家庭以及泰国农民。在 2007 年第十二届卡塞尔文 献展上,他就地垒起一面留有一个小孔的砖墙,再以绳子穿过小孔,组织当地居民与外国 游客之间进行拔河比赛,从而审视纪念碑的社会功能和公众在纪念碑意义的构建中所扮演 的角色。2011 年,在他于旧金山卡蒂斯特艺术基金会驻留期间,林一林在城市中的多个 区域组织了一系列有中国移民参与的行为表演,旨在探索于新的生存环境下,人们如何调 整自己的身份。林一林目前任教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RHNHFF_WongPing_JungleofDesire
Wong Ping Jungle of Desire, 2015 Animated color video, with sound, 6 min., 05 sec.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Edouard Malingue Gallery © Wong Ping

黄炳(出生于 1984 年,工作生活于香港)

压抑的情绪和未满足的欲望,在性与政治强权面前的去势与顺从、情欲和摇摆的道德感— —这些主题贯穿于黄炳动画中那些古怪又私密的小故事。游走于惊愕与幽默之间,黄炳将 其对社会的观察虚构为一段段奇闻轶事,窥探着人性最深处常常最为羞耻的部分。比如, 在《你要热烈地亲亲爹地》(2017)中,故事由一个有宗教信仰的女子和一个无神论男子 通过约会软件相遇而开始;《欲望 Jungle》(2015)讲述一个性无能的男子纠缠于开始从 事卖淫的妻子以及勒索警察的荒诞剧情中。黄炳有时会创作绚丽多彩的装置作品,从而将 动画延伸至三维世界。2015 年,黄炳的个展“欲望 Jungle”在非盈利艺术机构咩事艺术空 间展出。他在这个位于香港工薪阶层街区,也是红灯区的空间里创造了一个真正的欲望丛 林,其中包括有着阴茎状手臂的招财猫等雕塑元素。这些有关雄性和挑衅性的图像指向权 力的阴暗面及其对弱势群体的滥用,也反映着在士绅化和城市变革进程中无处不在的紧张 关系。黄炳于 2005 年在澳大利亚珀斯的科廷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在 2014 年成立黄炳动画 工作室之前,他一直在传媒行业就职。2013 年,他获得香港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ifva) 金奖;2016 年,他获得了第三届香港文化电影节的“最佳动画影片奖”和“香港精神奖 ”。

RHNHFF_SamsonYoung_Canon
Samson Young Canon, 2016 Charcoal, ink, pastel, pencil, stamp, and watercolor on paper (38 x 28 cm); performance with audio interface, laptop, Long Range Acoustic Device (LRAD), and microphone; 3-D printed water basin, custom-designed bench, soundtrack, stamp on wall, and wire fencing Dimensions variable overall Courtesy Galerie Gisela Capitain and Team Gallery © Samson Young

杨嘉辉(出生于 1979 年,工作生活于香港)

杨嘉辉的音乐、绘画、装置、广播及行为作品触及军事争端、身份、迁徙和过往与现在的 政治领土等议题。声音及其文化政治是杨嘉辉创作的核心,在从事当代艺术实践之前,他 于 2007 年获得了普林斯顿大学的作曲博士学位。杨嘉辉常常探索暴力与声音的关系,他 的许多作品皆以详实的历史调研为根基。在“宝马艺术之旅”的支持下,杨嘉辉旅行至五大洲的三十余个地点创作了作品系列《丧钟为谁而鸣:冲突的音频史之旅》(2015 至今 ),以追溯钟声的历史与用途。这组作品将录音、素描和物件以档案的形式编排,揭示了 钟声在领土、宗教和文化争端中所扮演的角色。在 2017 年威尼斯双年展香港馆的个展中 ,杨嘉辉使用了风靡一时的“慈善单曲”(charity singles)概念和现象——即 1980 年代录 音室音乐人组成超级乐团所演唱的救灾金曲——进行创作。对杨嘉辉来说,这些单曲的内 核值得推敲,比如此类“慈善”举动与新自由主义政策和文化殖民主义的相互勾结。杨嘉 辉参考这些广为人知的歌曲创作了一系列绘画、物件、录像和场域特定的环境装置。同时 ,杨嘉辉一直保持着古典音乐作曲的创作实践。他于 2007 年获得“彭博新锐艺术家奖” 。

 

Advertisement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