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hibition at The Met Explores the Spiritual World of Premodern China

NEW YORK–The spiritual world of premodern China is the focus of an exhibition opening on August 24 at The Metropolitan … More

MADSAKI:假如我有一个梦

香港讯——周星驰2004年的动作喜剧“功夫”(Kung Fu Hustle),与及安迪•沃荷1965年的地下电影“My Hustler”,两人英文戏名相近却不相干。不过,这两部作品并列在MADSAKI的最新展览。两套截然不同的电影,成了重要的引旨,协助观者解开MADSAKI作品背后的两大概念:对经典的崇拜,以及变古易常。 这次展出的作品,灵感大多来自安迪•沃荷以及香港电影的经典剧照,例如“功夫”和王家卫的“花样年华”.MADSAKI深谙易之道,对着擅于复制与转化的安迪•沃荷,两者似曾相识.MADSAKI曾模仿西方艺术史的大师,现在重塑沃的“花”,“头骨”,“枪”,“美元符号“和”布瑞洛盒“,更体贴入妙。沃荷也是仿效各种实物加以创作,借此显示意象非一成不变,应如货币般流转;他相信精髓在细节之中,比如创作手法的变幻莫测以及基本主题的发挥。沃荷完成32幅金宝汤画作后,得出的结论是:事物表面可以一模一样,但底蕴却大相径庭。 MADSAKI的沃荷系列,保留了沃荷作品的基本构图,颜色和大小,却在绘画手法,色调和情感方面另辟蹊径。两人的主要分别在于创作媒介:沃荷使用丝网印刷,MADSAKI则使用喷漆.MADSAKI解释说:“用喷漆来传递丝网印刷所表达的东西,真的很困难。我唯有以自己的方式去做。”虽是喷漆能手,MADSAKI坦承自己使用喷漆的方法「完全错误」 ,把喷嘴当成画笔,有别于一般涂鸦或街头艺术。正因为这种喷漆技巧,MADSAKI的创作更随性偶发,可大幅或点滴运用色彩,加强了作品的质感,氛围和感染力。 这种效果于MADSAKI映照沃荷“双面猫王”(1963年)和“最后的晚餐(大C)”(1986年)的作品可见。沃荷在“双面猫王”也使用喷漆制造银色背景,但MADSAKI的色彩更厚实,近于印象主义,能把猫王的双重身影融入整体构图,令作品更哀怨动人。“最后的晚餐(大C)”是沃荷的压轴作品,全以人手绘画,回到与尚•米榭•巴斯奇亚合作时所带出的创作模式。近期有人指出这是沃荷最内向伤感的作品之一,充满他对自身天主教信仰和爱滋病日益肆虐的复杂感觉。(1986年,爱滋病仍被人误认为“同性恋癌症”,而癌症又婉称「大C」。)事隔30多年,MADSAKI对应的个人和文化问题虽然完全不同,能够可卡突显沃荷表达的苦难和救赎.MADSAKI把基督直垂目光,转换成其标志性的「黑色眼泪哈哈笑」,令作品较原来更叛逆,同时也更哀伤。意想不到的是,MADSAKI的许改动,竟把沃荷的构图推向电影“功夫”的调子。由此可见,只要适当运用,易的艺术实可通往开悟之门。 -Mark Loiacono 继巴黎和首尔的展览后,贝浩登很荣幸为日本艺术家MADSAKI在香港举办首次个展。是次展览汇聚他的新画作及装置艺术,并陈列三个系列作品:安迪•沃荷系列,电影系列及呈现流行卡通的人物系列.MADSAKI也特此制作一系列映照香港电影的画像,当中包括王家卫的经典电影“花样年华”和“重庆森林”,以及周星驰的“功夫”等。 MADSAKI 1974年生于日本大阪,于美国新泽西州长大,1996年毕业于纽约帕森设计学院。他的艺术创作及性格深受两地影响,作品一方面映照艺术历史,另一方面引述潮语,电影和漫画人物评论大众文化,于近期更走向抒发个人观感的路向.MADSAKI没曾参与街上涂鸦,却以喷漆为主要艺术媒介。他以展现艺术大师作品的「 W annabe“画作系列闻名,作品看似幽默风趣,但内里蕴藏艺术家百感交集的内心世界。 OPENING WEDNESDAY JULY 17, 6PM – … More

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 艺术.新观点 2019 年 1 月开幕

台北- 首届「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台北当代)将于 2019 年 1 月在台北隆重举行。这个全新的国际博览会将会带来 80 间艺廊,当中以亚洲的画廊和艺术家,以及在过去多年持续在区内积极推广艺术的外国艺廊为主。由任天晋( Magnus Renfrew)担任总监的台北当代,将会以成为一个世界顶尖艺博会作为目标, 期望建构一个可以帮助参展艺廊扩大藏家客源的新平台,并为亚洲区内日益壮大的艺廊及其代理的艺术家提升国际曝光机会。由瑞银集团呈献的首届台北当代将于台北南港展览馆举行。 顾名思义,每年一度的「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志在为观众展示亚洲当代艺术界在「当下」 的最新发展动态。 「艺术」(Art)和「新观点」(Ideas)将会是台北当代的两大核心,代表着博览会希望以艺术作为一个连结社会各界人士的沟通桥梁,让大众得以互相交流意见,从而启发新观点的愿景。「台北当代」将会在展会期间推出多场精心策划的讲座活动,与公众一起深入讨论艺术界内外的多个重大议题。 多年来,台湾一直以丰富多元的艺术文化机构(例如:国际知名的台北市立美术馆)和活动(例如:将于2018 年11 月17 日至2019 年3 月10 … More

Ai Weiwei: Zodiac

LOS ANGELES—Jeffrey Deitch will open his Los Angeles gallery with Zodiac, a museum-scale exhibition of new and historic works by … More

Ai Weiwei: Life Cycle

LOS ANGELES—Marciano Art Foundation announced the third MAF Project in the Theater Gallery, a solo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ist Ai … More

五位艺术家在古根海姆以全新委任的作品构想未来

展览“单手拍掌”呈现来自曹斐、段建宇、林一林、黄炳和杨嘉辉的作品,这将是“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艺术计划”的第三回合 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呈现展览“单手拍掌”,以群展的形式展出来自曹斐、段建宇、林一林、黄炳和杨嘉辉的全新委任作品。本次展览是“何鸿 毅家族基金中国艺术计划”的第三回合,这是一个于2013年启动的研究、策划和藏品建设 项目。“单手拍掌”将于2018年5月4日至10月21日展出,展览将伴随同名出版物以及一系列 公共和教育项目。 展览“单手拍掌”中的艺术家们探索我们与未来之间的变化关系。从虚拟现实技术到布面油 画,作品涵盖了新兴和传统创作媒介,艺术家的委任作品挑战全球化不断趋于同质的技术 官僚未来。在塔楼五楼,黄炳创造了一个多媒体装置,其中心作品是一个色彩艳丽、栩栩 如生的动画,探讨老龄化的群体与加速的数字经济之间的紧张关系;段建宇在她的绘画和 雕塑作品中描绘了一个超现实且不断在过渡之中的城乡交汇所在;林一林构建了一个虚拟 现实场景来模拟一位职业篮球运动员,作品尝试通过科技让观众进入他者的体验之中。在 塔楼七楼,曹斐审视着在中国一些最先进的仓储和配送设施中由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所引 发的全新现实与潜在危机,杨嘉辉则将想象中的乐器和它们用数字演算生成的音色一同构 建了一个声音与雕塑的环境,反思我们对仪式和真实性的迷恋。 展览标题“单手拍掌”来源于一个禅宗公案(在禅修中用于挑战理性思维限制的谜题): “吾人知悉二掌相击之声,然则独手拍之音又何若?”尽管源自中国唐朝(618 – 907),短语“单手拍掌”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不断被翻译和挪用:从J.D.赛林格(J. D. Salinger)《九故事》(1953)的卷首引语到90年代林子祥的粤语同名专辑和单曲,再到一部澳大利亚电影以及一个英国乐队的名称,等等。至此,“单手拍掌”成为一个跨文化过程中的隐喻,其意义被误读、编造、传播,并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中被不断重述。同时,“单手拍掌”的意象也让人联想到“独处” … More

豪瑟沃斯全球代理中国艺术家曾梵志

豪瑟沃斯画廊(Hauser & Wirth)本月8日正式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代理中国艺术家曾梵志(Zeng Fanzhi)。 曾梵志多元、创新的绘画创作使他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在世艺术家之一。在迄今为止三十余年的职业生涯中,曾梵志多次挑战传统,不断推陈出新,屡见突破,呈现出多样化的绘画风格,形成了一个丰富的作品体系。他除了于艺术创作上重新定义了绘画的原则外,更于2011年创立并持续资助“梵志艺术与教育基金会”(The Fanzhi Foundation for Art and Education),为中国艺术的发展创造机会,并为未来打下基础,从多方面塑造了中国当代艺术的面貌。 豪瑟沃斯画廊指出,期待通过一系列展览、公共活动、出版项目、以及全新的学术研究策略等,进一步拓展曾梵志的国际形象,同时亦将与艺术家联手推出一系列注重教育和学术质量的活动;除了代理艺术家之外,豪瑟沃斯将与“梵志艺术与教育基金会”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与全球多家机构合作,支持并推广艺术和文化相关活动。 曾梵​​志,1964年出生于湖北武汉市,1991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曾梵志的创作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敏锐的社会批判,受到评论界广泛的赞誉。曾梵志被认为是当代中国较具代表性和国际影响的艺术家之一。 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作品最获关注,这一系列作品主要探讨九十年代中国转型所引致的身份与孤立问题。他的《面具系列1996年第6号》在2008年刷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单件纪录。2013年曾梵​​志的作品《最后的晚餐》,(2001年作,油彩画布,220×395 )拍出1.8亿港元,成亚洲最贵当代艺术品。 曾梵志并不是豪瑟沃斯代理的首位中国艺术家,早在2006年,中国画家张恩利便加入成为画廊代理的首位中国艺术家。 豪瑟沃斯画廊表示,此次曾梵志的加入,标志着画廊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全球的影响力日益渐广。豪瑟沃斯在亚洲的首个画廊空间将于2018年3月26日在位于香港中环的全新艺术地标H Queen’s大楼隆重开幕。

说明书标题式与欧氏几何完美结合 Ignacio Uriarte「如何定义空间」

北京讯—德国艺术家Ignacio Uriarte在北京空白空间(White Space Beijing)的第二回个展于2017年12月16日至2018年2月9日举行。本次展览呈现该艺术家的最新创作,作品涵盖绘画、纸制装置和影像。 这次展览中,Uriarte通过说明书标题式的展览题目和欧氏几何的基本元素阐释其对抽象空间的理解。“空间”在数学意义上是一组具有添加结构的集合。艺术家借用这种概念,为作品设置不同的外加条件,在两个展厅中各自强调了“色彩”和“运动”与空间构成的联系。同时, Uriarte将展厅内部的对称布局作为社会约束和文化规范的视觉比喻,测试既定空间和已知参数的边界,寻找限制下存在的可能性,并呈现社会中个体自由的限度。 在一个展厅里,Uriarte结合建筑和编舞,以黑白的正负空间、直线、锯齿和涂鸦线团的矩阵营造空间变化。《纵向菱形迭代》受到迭代现象的启发创作。在数学中,迭代是在已得结果中重复反馈过程的活动。与之相应,直线作为这件作品中的“过程”在设定系统内被反复描绘。放射状直线逐渐组成尺寸、方向各异的菱形群,连同与之互补的负空间形成整体的网格结构,创造持续变化的运动流。 《负光矩阵》由25幅绘画组成。每幅绘画中,密集的直线从纸面边缘向内汇聚并相交于一点,交汇点随着绘画在矩阵中的位置而变化。每个画面的内部和外部似乎都有一种离心力相互作用,控制着矩阵中每个交汇点的位置和变化。在另一侧展厅中,Uriarte延续了他对典型办公文具的发掘,通过细微调整特定标准设定下的物体和色彩,呈现其对标准化和空间感知的进一步思考。 《DIN-System》利用线团密度和德国标准化协会(DIN)设定的纸张尺寸营造空间递进。四张A0纸分别由办公四色(黑、蓝、红、绿)的涂鸦线团填满,画面内部从右上方至左下角由A1递减为A4大小的四个平面,平面的浓度随着面积减半而增强。

《字为体 书为舆》中美艺术家联展洛杉矶开幕

洛杉矶讯—「《字为体 书为舆》中美艺术家联展」将于2018年1月16日至2月16日在洛杉矶拜欧拉大学(Biola University)展出。本次展览共展出42位来自中美两国艺术家的57件作品。艺术家们以艺术作品的形式探索中文汉字的传统与应用,以及汉字载体的形式与演变,向美国观众呈现中国汉字艺术和书籍装帧的魅力。此次活动由「美国大学中国艺术家学会 – 暨穿越分界论坛」主办,拜欧拉大学承办。 此次展览作品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表现,发掘、彰显汉字的美感特质,展示数千年来汉字的演变与发展、书籍装帧的美学价值。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沟通载体,塑造出中国文化的独特身份。在当下全球化的语境中,艺术家大胆地跨越语言应用的边界,用艺术作品启迪观者去思考文化差异和融合的问题。 这些艺术作品中有以表现汉语语言的发展来隐喻社会文化的变迁,表达了艺术家们对于语言沟通载体的变化以及对社会发展的思考。还有一些艺术作品引发观众去思考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时代下,传统的中文写作系统与现代高科技数字表达之间妙趣横生的互动关系。 此次艺术展汇聚了一批中美两国高校当代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包括徐冰,陈放,陈慰平,陈楠,迟迅,崔斐,Kerri Cushman,范舟,高霞,戴汉至,韩湛宁,Pouya Jahanshahi,计宇,梁蓝波,李迪,李少波,李倩,蒋临夏,刘春梅,刘君成,刘勤,刘钊,Susan Messer,冯启辉,任喆,商徐宏,沈达,史文华,泰祥洲,王琛,王志俊,肖勇,徐瑞鸽,谢小泽,杨宏伟,张利,张乃军,张晓红,赵清,周晨,周洪涛,左映雪。 此外,本次展览还包括了从“汉字之美”展览中甄选出来的数幅作品。“汉字之美”全球青年设计大赛是由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发起并主办的国际汉字创意设计比赛,由著名文化学者于丹教授为发起人和大赛总召集人。 2018年2月5号上午10时,拜欧拉大学艺术传媒学院将在Andrews Banquet Hall举行题为《字为体 书为舆》的学术研讨会,届时来自美中各艺术高校的艺术家与学者将针对中国艺术教育比较的问题进行座谈讨论。 下午1时,著名美术史学者沈揆一教授和Jonathan Stalling教授将分别针对中国当代艺术,以及全球时代下的艺术创作经验进行主题发言。 下午6时,这次《字为体,书为輿》展览开幕仪式将在E&V 格林艺术画廊举行。 … More